现有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低
老年期又可细分为初老、中老、高老三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老人养老需求不同,但或多或少都需要外部服务的介入。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得并不是很理想,老年人找不到合适的服务机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便会积累成家庭矛盾,进而演化为社会矛盾。
近6年来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增长率持续走低, 2013年的数据是18.9%,2014年是17%,2015年是16.4%,2016年是8.6%,2017年下降为2%。而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又减少了13.5万张。“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养老床位增长明显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这和当前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率非常不相称。”
究其原因,首先,养老政策落地难是一大诱因。“虽然我们出台了非常多的支持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实际落地的并不多。”其次,除了观念、政策等因素以外,养老产业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清晰、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养老产业链配套不完整等等,都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服务要找供需双方平衡点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经济上得到缓解,但是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如何得到提升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养老服务质量,是在服务提供方式、状况,与服务对象(老人与家属)的主观感知之间,找到平衡点。
补上人才匮乏的短板
据测算,以4000万名失能老年人为基数,按照3∶1的护理服务配置,护理人员需要1000多万。当前,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的不到10%,绝大部分养老机构护理员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养老护理人员专业近两年刚刚起步,专业人才极缺。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 “ 我们不希望这个人今天拿锄头,明天端盘子,后天是养老护理员,这样怎么能成为稳定的一员?必须给他一个明确的职业通路,把培训教育质量和职业通路结合起来。”